他汀类降脂药物,想必大多数人都不陌生。它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,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。一般情况下网上股票放大平台,多数服用他汀的患者都需终身服药,这样才能确保血脂稳定在理想水平,最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。
不过,由于要终身服药,许多人难免心生担忧:长期服用同一种他汀药物,会不会增加不良反应,导致毒性在体内蓄积呢?于是有人考虑将各种他汀轮换着吃,可这种做法真的可行吗?下面就带大家一探究竟。
一、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
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来发挥降脂功效,常见的他汀包括瑞舒伐他汀、阿托伐他汀、匹伐他汀、普伐他汀、氟伐他汀、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等。不同的他汀,都具备调节血脂、稳定斑块、预防斑块破溃的作用,进而降低心梗、脑梗的发生率。只不过,它们在作用强度、代谢途径、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差异性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。所以在实际应用中,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、合并症、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联合用药情况等来选择合适的他汀。
展开剩余73%二、不良反应的可能性
虽然他汀类药物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,像肝功能异常、肌肉损伤和血糖升高,但这些不良反应并不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累积。只要血脂能够达标,并且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,长期使用一种他汀是安全可靠的。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,其发生概率会因药物种类、剂量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:
1. 肌肉相关不良反应
- 肌痛:较为常见,发生率大概在5% - 10%。患者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、乏力,通常呈双侧对称,可累及全身肌肉,尤其是四肢近端肌肉更为明显,一般不会伴有肌酸激酶(CK)升高。
- 肌炎:相对少见,发生率约为0.1% - 0.2%。除了肌肉疼痛外,还会伴有CK升高,一般是正常上限的2 - 5倍。
- 横纹肌溶解:这是最严重的肌肉不良反应,不过发生率较低,大约在0.04% - 0.2%。患者肌肉症状严重,可能出现肌肉肿胀、无力,CK显著升高,常常超过正常上限10倍以上,还可能伴有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。
2. 肝脏相关不良反应
- 肝酶升高:这是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,发生率约为1% - 3%。通常表现为谷丙转氨酶(ALT)和谷草转氨酶(AST)升高,多为轻度升高,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,多数患者在继续用药或调整剂量后可恢复正常。
- 药物性肝损伤: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较为罕见,发生率约为0.01% - 0.02%。可出现黄疸、乏力、食欲减退等症状,伴有肝功能指标明显异常。
3. 血糖代谢异常: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影响血糖代谢,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,发生率约为9%。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敏感性、干扰葡萄糖代谢等机制导致血糖升高,这种影响在大剂量使用时更为显著。
4.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
- 头痛:较为常见,发生率约为5% - 10%。可能与药物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或对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有关。
- 头晕:发生率约为3% - 7%。可能与药物导致的血压变化、内耳功能影响或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有关。
- 记忆力减退、认知障碍:相对少见,发生率约为1% - 2%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,但通常症状较轻,且在停药后多可恢复。
三、他汀类药物通常不会蓄积
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,使用他汀类药物时不会出现蓄积的情况,而且降脂效果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。只要使用一种他汀能够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水平控制达标,并且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用药禁忌,就完全可以长期使用,无需定期更换。
而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人,他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量网上股票放大平台,但同样不需要定期更换。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出现在用药后的3个月内,如果超过6个月仍然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,那么就可以认为对这种他汀耐受良好,能够长期安全使用。
发布于:北京市